• <option id="mo8y4"></option>
    <strike id="mo8y4"></strike>
  • <sup id="mo8y4"><code id="mo8y4"></code></sup>

    天天色天天操天天,午夜毛片不卡高清免费,国产欧美亚洲三区久久,国产亚洲精品欧美第三页

    人民網(wǎng)
    人民網(wǎng)>>云南頻道>>要聞

    金沙江畔的幸福日子

    人民網(wǎng)記者 程浩
    2022年04月30日08:52 | 來源:人民網(wǎng)-云南頻道
    小字號

    白鶴灘水電站,世界第二大水電站,實施“西電東送”的國家重大工程,總裝機容量1600萬千瓦。

    一年多前,為支持白鶴灘水電站建設,26歲的吳封秀和74歲的萬興全分別舉家搬離老家,和云南昭通巧家5萬多移民群眾一道,搬進8個移民安置區(qū),開啟新的生活。

    北門移民安置區(qū)。柴峻峰攝

    一年多來,為讓移民群眾“搬得出、穩(wěn)得住、能致富”,巧家縣黨委政府將移民安置與實施鄉(xiāng)村振興戰(zhàn)略、新型城鎮(zhèn)建設融合,努力帶領5萬多移民群眾走一條從“移民”到“富民”的康莊大道。

    如今,一棟棟嶄新的樓房在金沙江邊矗立,安置區(qū)內(nèi),學校、農(nóng)貿(mào)市場、衛(wèi)生院一應俱全,道路寬闊,環(huán)境優(yōu)美,孩子們在院子里嬉戲打鬧,老人們閑坐聊天……一個湖濱旅游生態(tài)城市正在金沙江畔崛起。

    今天,我們希冀從吳封秀和萬興全這一老一小身上,窺探移民群眾幸福生活的“密碼”。

    吳封秀和家人。人民網(wǎng)記者 程浩攝

    年輕人吳封秀:希望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巧家

    韭菜根、苦麻菜、茼蒿……打開吳封秀名為“吳大妹的日常”的抖音號,能看到她和家人在菜地里或山上摘各種菜的日常,瑣碎而生動。配上她真實質(zhì)樸的家鄉(xiāng)話旁白,處處是懷舊風和“青春梗”。

    “想回老家了”“我奶奶之前也種這種菜”“看著都新鮮”……評論區(qū)里,網(wǎng)友們通過吳封秀的傳遞感受濃濃鄉(xiāng)愁。

    “我家在烏蒙山區(qū),我想分享些鄉(xiāng)村生活,宣傳家鄉(xiāng)的自然風光和農(nóng)家特產(chǎn),讓更多人知道我們巧家。”吳封秀說自己沒想到會被這么多網(wǎng)友認可和喜歡——從2019年前后玩抖音到現(xiàn)在,她抖音號粉絲有26萬多。

    吳封秀老家在巧家縣大寨鎮(zhèn)松坪村的半山上,2018年,經(jīng)過自由戀愛,她嫁到金沙江邊的白鶴灘鎮(zhèn)可福村。

    江邊溫度高,適宜種菜,婆家種了七八畝,每天拉到幾公里外的縣城賣,生活談不上富裕,但也豐衣足食。

    懷孕后吳封秀事情少,開始玩抖音,發(fā)一些家里人種菜的畫面。起初只是玩,沒想到粉絲越來越多,她認真起來。

    2021年正月,為支持白鶴灘水電站建設,吳封秀和村里人搬到縣城北門移民安置區(qū)。一家七口分了三套房,兩套125平米,一套100平米。“小區(qū)綠化好,學校在路對面,將來娃兒上學也方便,衛(wèi)生室也近,老人看病方便……”雖說拍短視頻的素材斷了,但吳封秀還是喜歡住這里。

    可沒地種了,雖然每人每月有補助,日子過得去,可家里三個老人不想閑著,嘴上還念叨著才住進來沒多久就長胖一大截。吳封秀和丈夫想讓老人們享清福,可咋勸都沒用。咋辦?她想靠著之前的粉絲積累,直播帶貨,售賣家鄉(xiāng)土特產(chǎn)。

    羽毛球打起來。人民網(wǎng)記者 程浩攝

    短視頻一段吳封秀挖韭菜根的視頻很火,有粉絲問哪里能買。去年4月,趁著老家的田還沒淹,她和家里老人趕回去,邊挖韭菜根邊直播。

    “賣得太多沒有貨咋辦?沒有人買咋辦?”起初她擔心。粉絲們接受度很高,一天就賣出100多單,一周賣了1000多單。“沒想到網(wǎng)絡那么厲害。”她不禁感嘆。

    老家被淹后,吳封秀又自己研究做彩色飯團、冰粉等,將制作過程發(fā)在短視頻平臺,第二天一大早和老人去市場售賣,銷量一直不錯。

    白鶴灘水電站引人關注,她會在短視頻平臺分享;縣里打造湖濱旅游生態(tài)城市,旨在建成長江上游重要的觀光度假旅游地與區(qū)域性特色康養(yǎng)勝地,她也會在平臺分享。

    “很多粉絲看到我發(fā)的白鶴灘水電站,看到我發(fā)的金沙江邊美景,說想來我們這玩。”每每看到這些,吳封秀“驕傲自豪”。她相信在黨委政府持續(xù)打造下,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巧家,感受金沙江畔秀美景色,感受巧家人的熱情淳樸。

    最近吳封秀似乎遇到創(chuàng)作瓶頸期,幾段視頻反響平平,她有些苦惱,在想新的拍攝方向和角度,希望能獲得粉絲們源源不斷地好評和鼓勵,也間接能為家鄉(xiāng)的發(fā)展作點貢獻。

    她說這是自己堅持下去的動力。

    萬興全在找移民的相關資料。人民網(wǎng)記者 程浩攝

    老年人萬興全:真切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

    巧家小碗紅糖遠近聞名,它產(chǎn)于金沙江沿岸地區(qū),選用當?shù)貎?yōu)質(zhì)甘蔗,以傳統(tǒng)工藝加工制成,是云南省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。

    在北門移民安置區(qū),有名老黨員叫萬興全,大伙叫他“老萬”。他還有個身份——巧家小碗紅糖制作技藝的省級非遺傳承人。

    1947年生于白鶴灘鎮(zhèn)漁壩村的萬興全,七八歲時常跑到糖坊玩耍,總愛去動各位師傅的制糖工具。13歲時正式跟父親到糖坊學藝,35歲時獨立當起糖匠師傅。1983年,他在不能種莊稼的斜坡上建起糖坊,免費為村民提供紅糖制作場所和技術(shù)指導。

    此后每年榨糖季,萬興全都會在村里樂此不疲地傳授指導榨糖技術(shù),還應邀到鄰村及江對面四川的糖坊作指導。

    后來,跟隨老萬學習熬糖技藝的4個兒子中,老大、老二成長為巧家小碗紅糖制作技藝的縣級非遺傳承人。自己收的村內(nèi)外學徒中,有18人當上了糖匠。

    為支持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建設,2021年農(nóng)歷正月十六,老萬和378戶1246名村民一同搬往20多公里外的縣城北門移民安置區(qū)。雖舍不得,可老萬還是支持,“為國家發(fā)展,再舍不得也要舍。何況走出大山,住進高樓大廈過上好日子,是祖祖輩輩的期望。”

    老萬老兩口分到的100平米新房在1樓,正合他的心意。如今,住進來一年多,他慢慢適應了新生活,“志愿者服務熱情,老百姓臉上幸福,我們真切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,感受到了黨的溫暖。”老萬激動地說。

    搬進新居前,老萬心里有疙瘩:因為搬遷,加工了大半輩子的小碗紅糖不能說丟就丟。他覺得,讓小碗紅糖制作手藝代代相傳,是他的畢生追求。

    經(jīng)多方協(xié)調(diào),老萬花10多萬元積蓄在白鶴灘電站紅線外的銅廠堡建了新糖坊,并掛上了“云南省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傳習基地(紅糖制作技藝)”的牌子,決心讓小碗紅糖這門技藝代代相傳。他還指導沒搬遷的老百姓在水位線以上種甘蔗,讓這份甜蜜的事業(yè)延續(xù)下去。

    “甘蔗有人種,手藝有人繼承,子孫們過得美滿幸福。”對于老萬,最大的幸福莫過于此。

    (責編:徐前、朱紅霞)

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

    返回頂部